运动员膳食营养制定的依据与措施,一、目的与原则

一、目的与原则

1. 目的

合理营养是运动员获取优良成绩的主要条件之一,因此,合理营养与科学训练相结合,才能发挥运动员最大的潜力,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通过调整运动员的膳食及营养素供给量,来改善运动员体内的代谢水平和提高机体的抗疲劳能力,以适应运动训练和比赛的需要。

2. 原则

在制定运动员膳食营养措施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一日三餐热能分配要合理,符合机体生理昼夜节律的变化。以运动项目来确定热能供应量。按热源食三要素的比例科学搭配。

(2)合理控制三大热源产能营养素的比例。制定膳食制度时要考虑到运动的实际情况。考虑营养因素对训练的影响,兼顾生活习惯及地区特点。在确定各营养素需要量时,应根据各项目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特点确定。

(3)保证各种营养素的供给平衡,食物应具有良好的感官性状,符合卫生要求。保证各种营养素的供给平衡,特别要满足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的供给。考虑运动员的年龄、性别、体重、训练强度、训练量等因素。

(4)合理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与消耗,使供能与需要之间保持平衡。合理控制每日及每餐的热能摄入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考虑到个体差异,个别对待。结合训练和比赛条件,进行合理调整饮食,加强医务监督。注意防止体脂增加或体重下降过度。

二、制定膳食营养的措施

1. 确定热能摄入量根据不同运动项目能量消耗特点及体重变化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及热能摄入量。对于耐力项目要增加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对于力量项目要增加蛋白质摄入量还要增加适量的脂肪摄入量;对于女运动员为控制体重应适当减少热能摄入量。

2. 控制总热量摄入与消耗保持平衡运动员的进食量和消耗量如果能够平衡并且保持相对稳定就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相反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营养学问题如:身体消瘦或肥胖,并且会影响到运动能力的发挥。对于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热能的运动员来说如何控制热能摄入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运动员可以通过控制饮食中的总热量摄入来控制自身体重和提高运动能力并保持平衡膳食的方法实现控制热能摄入的目的。因此为了保持能量平衡不仅要考虑到膳食中的能量摄取量与身体消耗量的平衡关系还必须注意到各种营养素的供给比例和相互之间的平衡关系。

3. 合理安排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比例蛋白质在运动员的膳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是因为蛋白质不仅是构成人体组织器官的基本成分而且还是调节人体各项生理功能和生化反应必不可少的物质它对运动员在长期反复运动训练过程中保持最佳体力和进行超负荷训练形成肌肉极为重要另外动物性蛋白质具有支链氨基酸含量较多等特点可预防运动过程中出现的抽搐、昏迷等低血糖反应在补充蛋白质的同时也应注意适量补充维生素B1.如谷类等。因此要注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的合理搭配并注意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保证运动员取得最佳的运动成绩并使运动员保持健美的体型避免肌肉消瘦或肥胖。

4. 注意补充无机盐和维生素运动员在运动时大量出汗常有维生素的丢失伴随大量水丢失而引发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丢失尤其是B族维生素和钙、磷等矿物质出汗量越多丢失也就越多从而易引发运动性疲劳产生因此要注意补充无机盐和维生素。运动中可适量补充淡盐水或含有适当浓度小苏打的盐开水以及含无机盐与维生素的运动饮料这样可以维持体内水盐代谢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饮料中无机盐与维生素含量应与血浆或汗液中丢失的这些物质的浓度相吻合才能利于其在体内的吸收利用从而及时补充由于大量出汗而造成的电解质损失和维生素缺乏改善水盐代谢和机能状态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保证健康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因此在运动过程中可适量补充含无机盐与维生素的运动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