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司起源于中国哪个朝代

寿司起源于中国的汉代,当时叫做“鲊”,是一种用醋腌制饭团,再加上海产或肉类,压成一小块,作为沿途的食粮。寿司的历史渊源并不久远,在江户时代的延宝年间(1673年至1680年),京都的医生松本善甫尝试食物保鲜,把各种海鲜用醋泡上一夜,然后与米饭攥在一起吃。一百五十年之后,住在江户城的一位名叫华屋与兵卫的人于文政六年(1823年)简化了寿司的做法和吃法,把米饭和用醋泡过的海鲜攥在一起,并将其命名为「与兵卫寿司」,公开出售。这就是现代的寿司的原型。

寿司最早是在战国时期的尔雅里就有记载。在高句丽臣服中国后的公元200年即后汉年代,中国已开始流传“鲊”(寿司),我们中国人才是寿司的发明者。当时是一些商旅,用醋腌制饭团,再加上海产或肉类,压成一小块,作为沿途的食粮,后来广泛地流传日本,当时的配料更用上各种剌身,并名为”亦称“握鮨,即是现今的寿司。东汉末年的经学家训估学家刘熙在释名·卷二·饮食第十三中记载“鮓滓也,以盐米酿之加葅,熟而食之也。”后汉时代日本也出现了用米饭生鱼和酱汁做成的一口就可以吃掉的小型食品,比中国的鲊要小的多。这便是后来日本寿司的兄弟或邻居。奈良年代,日本早期的小型食品被命名为寿司,当成节日食品来使用。

虽然寿司起源于中国,但经过在日本的发展和演变,它已经具有了独特的日本风味和文化内涵。如今,寿司已成为世界各地人们喜爱的美食之一,无论是家庭聚会、朋友聚餐还是商务宴请,都可以看到寿司的身影。